早年所談的人才發展,是指按部就班地進行人才的「入池」、培養,完成后「出池」的操作。這類培養方案聚焦提升高潛人才的全面成熟度,等「出池」再做用人的計劃,可視為「育人而后用人」。而現在顯然等不及了,企業用人成為剛需,同時也必須縮短培養期。無論是出于組織投資回報的考慮,或是要給予優秀人才夠多夠快的發展誘因以達到留才的目的,企業都必須明確壓縮「育人→用人」之間的時間差,形成「育人、用人一步走」的培育模式。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戰帶練」成為發展人才的主流模式,以「戰」為主,同時達到「練」的目的。以戰「帶」練不等同于以戰「代」練,不止為明天而練,更是為今天而戰。「戰中學」,在任務完成的同時,也成就了人才。
環境變化快,企業常需應變,而為了加強自身的競爭力,往往朝生態圈發展,通過生態結盟來強化自我,在這種狀況下「見多識廣」成為完成任務的重要條件。惟有對身處的行業、企業,甚至各部門運作熟悉,才知道如何協作,取得所需資源;具備廣泛知識,才能在復雜或無經驗的情境下有較好的判斷基礎,做出明智決策。這些都形成了惟有「專才」難以成事的現實,也因此尋覓或培養復合型人才變成了多數企業的共同期待。
復合型人才主要由積累豐富的經驗與資歷而來,較多不同職能的輪崗、參與或主導挑戰的項目、帶過不同類型的團隊等。因此,「以戰帶練」也是快速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必要做法。
過去不少企業在挑選高潛人才時,習慣聚焦企業文化定義上的精英。根據「2018 全球領導力展望報告」的調研結果,65%的企業擁有高潛人才發展項目,但其中68%的企業認為這些項目不太有效,因為最終選出的人才都十分相似。并且,組織也很難再依靠少數的「超級英雄」獲得成功;更無法依靠長得接近的一群人才獲得成功。誠然,一群相似的人在一起更容易統一思想,利于溝通與執行,但一群更多元的人在一起方能相互碰撞,激發創新與變革。
此外,畢竟人無完人,短板補強必須改變原有的思維或習慣,需要花費相當多的 心力,而優勢強化就要容易許多,甚至只要給練習的機會,就可以水到渠成。畢竟養成比改變的難度小得多,與其花大力氣改變一個人的思維習慣,不如及早辨識、順勢發展的成功率來得高。
如果說過去的高潛人才選拔是在挑選那些優中選優、面面俱到的精英,那么未來的焦點更應著眼于去發掘更多人才身上各不相同的潛力。未來的人才盤點中,我們需要以個人數據為起點,去探討如何將多元化的人才分流,找到他們發揮所長的舞臺。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商業環境下,組織最需要四類人:
第一類人擅長探索方向,打造充滿不確定性,高風險高回報的第二曲線。
第二類人擅長驅動增長,肩負方向明確,看得清回報的財務增長。
第三類人擅長夯實中臺,確保運營戰略落地執行。
第四類人擅長塑造環境,優化組織文化與氛圍,讓這些業務先決條件無憂。
因此,企業在選擇發展對象時,首先要辨識人才的特性,我們稱之為「人才分流」,以人才的特殊來匹配不同的發展任務,以及未來的任用方向,才是組織與個人的雙贏。
過往,許多企業的發展計劃幾乎都由能力出發,在發展前的測評活動中了解高潛人才的長板與短板,再針對短板制定發展計劃,而「以戰帶練」就體現在發展計劃中需要找到應用機會點上。當然,這也是一種「戰」的表現。但在實踐中,這種以培養能力為出發點的發展計劃并不實際,若這個應用機會點不是很關鍵的任務,很可能很快被其它更重要的事給取代,結果發展任務沒被實踐,發展也不了了之。
若是以任務出發的發展計劃,就完全不同了。先看準高潛人才是哪種類型,是探索方向型,還是驅動增長型?在給予任務時先以任務類型加以匹配,之后以給予高潛人才合適的任務為起點,進行發展計劃。至于任務,可以是新的崗位職務(調崗或新職務),原本任務中高挑戰或重要的項目,公司跨部門的合作項目,也可以至分子公司掛職,甚至擔任高層領導者的「影子學習」等。變動的幅度越大, 發展所需的資源也就越多。
之后,就可以開始規劃發展計劃,關鍵的步驟及內容如下:
1.大膽給出任務機會
若與領導者們討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大家大多可能都會異口同聲地說「輪崗」是最有效的,公司應該給予高潛人才輪崗的機會。但是,當真正要安排特定人選進行輪調時,各種挑戰就紛紛出現,例如沒有適當的人可接替,該員工負責某項任務無法釋出,或是業務吃緊,人員調整會增加風險等各式問題。輪崗就是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艱難的活兒,對于過往沒有習慣性輪崗的企業,很難一開始就運作順利。因此,如何給出高潛人才好的歷練機會,就成了「以戰帶練」的重要關鍵。
如上文所述,給任務的方式是很多元的,由較容易安排的本部門任務、參與跨部門項目,到給予新職務或輪崗,都是可能的選擇。企業要愿意在這樣的安排上下功夫,同時也需要有這個包容度給出這些任務,讓它們成為高潛人才的練習場。這是最具體的資源投資,也將帶來最實質的收獲。
2.企業高管教練支持不可少
以發展為前提,給予高潛人才實際任務時,就代表是將任務交給「生手」來操刀, 為了支持任務的成功,教練的角色至關重要,代表了公司的支持——公司不是讓高潛人才孤軍奮戰,在此過程中的觀察與反饋,以及業務上的建議與資源,都可以為高潛人才提供最直接的實質幫助。
直屬上級是教練的好人選,因為對高潛人才的工作了解度高,可以提供較實質的意見與所需資源;但需警惕他們往往容易聚焦在任務的完成,而忽略了能力的發展,有些時候也未必對發展人才具備熱忱或技巧。事實上,具備輔導技巧及意愿的其他領導者或是外部教練也是好的教練人選。教練能夠及時糾徧,確保發展在正確的軌道上,同時也能由組織的視角,觀察并反饋高潛人才真實的表現,在人才的考察與評估上提供較明確的建議。
3.人才評鑒發展雙軌并進
如前文所述,人才分流是有效釋能的基礎。通過評鑒辨識人才的特性,再以此做發展的規劃,自然可以有較好的發展收益。而發展前的評鑒,除了讓組織更清楚人才的長短板從而分流,更可以讓高潛人才自身有機會更加了解自我,給予他們自我反思的機會。這可以明確地增加后續發展的動力與承諾,是重要的自我覺察。在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也建議進行360?反饋等評鑒,收取來自工作中的上級、下屬,以及同事的反饋,衡量人才的成長軌跡,讓發展變得更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