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誰從戰場上脫穎而出的選才方式,其實就是在使用績效挑選人才。績效是過去的結果,而很多時候過去的結果未必可以預測未來,尤其當未來的結果需要在一個新崗位上取得的時候。
早在60年前,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Peter)就提出過著名的「彼得原理」:組織中,由于習慣對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進行提拔,因而雇員總是趨向于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崗位上。通過績效定義高潛人才,大概率最終走向彼得原理所預言的結果。只是當市場快速放量,企業快速擴張的特定階段里,這種做法的弊端很容易被掩蓋;這種做法對結果導向的組織文化的強化效應很容易被放大。
選拔高潛人才時,績效仍是不可或缺的,但入選標準最終要看潛力。持續良好的績效應當被視作是候選人值得被討論的入門門檻,而潛力則是決定是否值得加速培養的關鍵所在。因為潛力標準可以預測一個人在未來崗位上成功的可能性,同時也是人們身上相對不易改變的個人特質。正是由于其相對不易改變,又極具預測效應,因而選對有潛力的人比發展更重要。
過去有潛力,不等于未來有潛力。潛力不是一個亙古不變的概念,而會隨著商業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中國的商業環境,經歷過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大約從30年前開始,我們走上了確定性的快車道。此時最有潛力的人才就是那些有結果導向的人。因為機會多、競爭少的時代,敢去做,結果就不會太差。
第二個階段是前幾年開始的互聯網紅利時代,環境變得VUCA,但紅利之下機會還是很多,因此我們稱之為「VUC A的順境」。這時我們最需要快速學習、善于學習、能跟上節奏的、聰明的人才。
第三個階段就是今天,環境仍然VUCA,但已不再是順境。企業此時最需要的不再是簡單的聰明好學者;為應對長期持續的不明朗,企業最需要有成長型思維的適應性人才。適應性人才是一群有著成長型思維的人才。他們具備以下特征:
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從探索陌生中成長;
善于換位思考,從理解他人中成長
積極接納反饋,從經驗反思中成長;
主動適應變化,從體驗逆境中成長。
恰如達爾文所說:「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適應變化的?!?/strong>
選拔高潛人才是打造人才供應鏈的重要起步。既是每一年的重點項目,也是年復一年鍛造的企業挖掘潛力的體系與能力。這種挖掘潛力的體系和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通常被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這四大階段也是企業在高潛選拔這件事上逐步邁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作為企業人才管理負責人,必須看清組織身處哪個階段,進而抓住當下階段四兩撥千斤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