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人們已經在疫情反復中度過了快三年。回望過去這三年,什么樣的組織在危機中實現了進化?那些領軍企業破局危機的關鍵切入點何在?它們做對了什么?我們又能從中學習些什么?
丘吉爾曾說: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我們看到,但凡優秀的企業,也確實都會從危機當中有所收獲。那么在過去的三年里,企業究竟從危機中習得了什么?
· 有些企業習得了數字化
過去三年最大的變化是,不論是什么行業的企業,都開始思考如何將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如何做數字化轉型。數字化進程因為疫情的到來不得不加速,很多企業在危機當中習得了數字化的技能。
· 有些企業習得了復原力
疫情打亂了企業的全球化布局,全球化供應鏈因為世界各地的疫情反復而無法正常運作。因此,許多企業開始快速構建起區域化供應鏈,實現以區域化供應鏈替代全球化供應鏈的復原方式。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華為。過去兩年,華為遇到了很多「卡脖子」事件的沖擊,但在如智能造車、5G等新業務中,華為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些企業在逆境中、在危機里,煥發出了它的復原力。
· 有些企業習得了敏捷
過往在不少企業中往往決策流程很長,商業節奏緩慢,這些冗余的流程與緩慢的節奏在疫情沖擊之下突然之間提速。在VUCA的商業環境中,很多的企業習得了敏捷。
那么,具備哪些特質的組織或人才,才能夠不浪費好危機呢?
DDI從事高管評鑒多年,發現不浪費好危機的高管身上都有一個特點:無論環境怎么變,永遠都不抱怨環境。在危機中沉浸于抱怨是掉隊的信號,能從好危機中習得技能的人,往往是不抱怨且主動適應的人,組織亦不外如是。
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告訴我們,能夠活下來的物種不一定是最聰明、最強大的,而是最能夠適應環境的。在變化莫測的商業環境里,什么是企業能夠賴以生存的,能夠倚仗的競爭優勢?是適應性優勢。
簡而言之,能夠不浪費好危機的企業和人,不是一味熬在原地等冬天過去,而是主動適應去進化自己。當你選擇適應的時候,你就選擇了生存,當你選擇主動去適應的時候,你就選擇了進化。
*本文為DDI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注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