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人才盤點,能夠帶來的價值是多樣的。對組織而言,它能夠:
了解現有領導者是否做好準備,滿足企業當前和未來的戰略需求。
定期衡量組織人才梯隊的健康度,了解問題所在,幫助企業「提前」做好人才儲備。
識別高潛人才,加速人才評估和發展,助力人才為「下一個」職位做好準備。
為最為關鍵的崗位,識別出近期可能的繼任者人選……
切換至個人視角,人才盤點同樣能夠助力人才:
將自身的職業興趣與成長發展的機會結合。
了解自身的優劣勢,找到差距點和未來的提升方向……
盡管人才盤點能夠帶來許多價值,也被寄予厚望,然而在實操中卻似乎很難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給企業帶來足夠的人才儲備,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獲得持續的成功。
根據DDI「2023全球領導力展望|中國報告」的調研數據,企業在人才儲備方面仍然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僅有8%的中國HR和12%的全球HR表示企業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而追蹤過去十年的調研數據,我們也發現無論是中國領導者,還是全球領導者,對所在企業領導力水平作出高評價的至多也不超過五成,今年更是下滑至38%(中國)和40%(全球)。
就理想狀態而言,人們做事往往都是從一定的目的出發,尤其在職場環境中,做任何事情幾乎都是有其目的及對應價值的。但現實往往不同于理想,當人們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時,也可能會「手快于腦」,例如:
別人都做或最近行業里很流行,我好像也應該做一下。
老板交代了要做這件事,管他原因是什么,做就是了。
許多企業在做人才盤點時的情況也是類似,常常會出現在想清楚目的之前,就已經開始著手制定計劃和采取行動。然而,人才盤點往往涉及面較廣,需要HR、業務經理和高層領導者等角色的參與,每個人在過程中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投入相應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人才盤點目的不明確,那么就很難確保這些投入的有效性,并且也很難就人才盤點的結論達成共識。
正確解法: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前期多一些的思考和判斷,將幫助我們在盤點過程中節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當前組織的情況并不適合進行人才盤點,或是人才盤點根本不能解決組織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那么「無為勝有為」,不做盤點才是最好的選擇。
以下幾個簡單的問題,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厘清盤點的目的:
Who:人才盤點的對象是誰?為什么?
Why:為什么要做人才盤點?能夠帶來什么價值?如何衡量結果?不做會如何?
What:應該針對人才的哪些方面進行盤點?和業務的關聯是什么?
When:現在的時機,是否適合做人才盤點?什么時候做盤點更合適?
等以上問題都明確了,再來解決「How」的問題,也就是:如何進行人才盤點?應該采用哪些工具或方法?具體的計劃該如何制定?
想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就需要依賴于準確的數據和信息。在人才盤點時也是如此,如果輸入的人才信息本身就存在錯誤或是過時的,那么我們也無法期待在后續的討論中得出準確的結論。
對人才的錯誤判斷,不僅僅意味著浪費了人才盤點過程中所投入的人力和時間,更可能會帶來后續一系列的用人風險。例如,把錯誤的人放在了不合適的崗位上,埋沒高潛人才而導致的人才流失等。人才數據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例如:
采用了「錯誤的」數據,如過于主觀的、單視角的評價,或是許久未更新、已經過時的數據,都不能反映當前的真實人才情況。
雖然數據是準確的,但是沒有「正確解讀」,如誤解了某些能力的含義,或是對分數高低的解釋出現偏差等。
正確解法:
要避免以上情況,以下兩點可供參考:
盡可能保障所參考人才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一方面,可以參考多個視角的數據,以獲得對人才盡可能「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則應該持續收集人才相關的數據,并在盤點中關注數據的時效性,盡可能使用近期的數據,并結合歷史數據判斷人才發展的趨勢情況。
引入專家或賦能內部,以獲得對人才數據的正確理解:在對人才數據進行解讀時,最好不要「望文生義」,全憑個人的主觀理解來做出解讀,而應該充分了解其含義與背景。當然,在呈現人才數據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盡量「說人話」,避免可能出現的歧義。
對于非常穩定、變化不多的組織來說,時間可能并非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組織可以花費較多時間,仔細、深入地對人才進行盤點。然而,在這個「變化」已經成為常態的時代,很難有組織能繼續保持這種穩定的節奏。
在此情況下,如果人才盤點繼續花費過多的時間,那么將難以跟上組織人才需求變化的腳步。同時,也不利于激發人才的活力——如果高潛員工等了很久,卻沒有看到發展的機會,他們可能就會考慮到別處看看機會。
正確解法:
更快速、靈活、動態地進行人才盤點,將有助于我們避免這種問題:
提高周期性人才盤點的頻率:最好能夠與組織的業務盤點周期保持同樣的頻率,對于一些業務調整非常迅速的組織,甚至可以每年四次盤點。
跟著業務的節奏來組織非周期性盤點:對于處于高速發展期或是業務轉型期的組織,人才需求具有不穩定性,因此應該跟隨業務需求的變化來及時安排人才盤點。在此情況下,即使時間緊張,難以把所有的相關人員聚集在一起對人才進行討論,也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溝通對人才的看法。
借助相關系統工具來提升人才盤點的效率:專業的人才管理系統和辦公協作系統等,能夠助力我們進行高效的盤點。例如DDI Talent Dynamics人才管理系統就打通了人才建模、人才測評、人才盤點的人才管理流程閉環,以業務為出發點,以終為始地實現人才盤點效率和效用的最大化。
幾乎所有與人才盤點相關的書籍或文章,都會強調「共識」的重要性。但在現實工作中,要達成共識往往需要業務經理的投入和充足的溝通,而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與業務相比,人才盤點相關的任務似乎永遠顯得不那么「重要且緊急」,因此業務經理常常希望簡化盤點流程,以及投入更少的時間。如果因此我們就放棄了充分的溝通和討論,那么雖然業務經理在盤點初期可能會感到輕松,但卻也可能會在整個項目過程中降低自己的投入度,甚至不認同盤點的結果。還有一種更具有隱蔽性的情況,那就是雖然達成了共識,但這種共識卻是「虛假的」,例如:
為了怕得罪人或刻意迎合某些人,而隱藏信息,或者選擇贊同這些人的觀點。
私下做一些利益交換,「如果你投票給我選的人,我就投票給你選的人」。
正確解法:
充分的溝通、討論和有效的盤點流程設計,可以幫助我們盡可能規避以上這些情況:
向盤點相關的人員(如業務經理、高層領導者等)充分強調人才盤點的價值,確保在項目初期獲得足夠的支持。
充分的溝通是怎么強調也不為過的,畢竟真正管理人才的人是業務經理,所以要確保和業務經理充分地進行信息同步和溝通,同時也要增加業務經理的參與度,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
盡可能收集多視角的信息作為佐證,通過對盤點流程的巧妙設計(如匿名的信息收集,控制盤點會的參與人員等),以避免「一言堂」的情況產生。
即便做好了人才盤點項目的各個環節,但如果盤點項目結束后就真的結束了,而沒有后續的步驟或舉措,那么所有的功夫也不過是「走過場」。對企業而言,這種「走過場」相當于發現了問題,但不解決問題,也就是對資源的浪費;對個人而言,則意味著人才可能喪失對企業的信心和信任,例如:
看不到個人發展機會和路徑,從而喪失工作的動力。
不再愿意參與和配合類似的盤點或發展項目。
正確解法:
這一誤區的破解之道非常簡單,那就是「記得去做」:
根據人才盤點的結果,明確后續的行動計劃,包含任務、時間節點、負責人等。
定期對行動計劃進行追蹤和跟進——只有落實了的計劃,才能真正帶來價值。
同樣地,為了提升這一過程的效率,也可以借助專業的人才管理系統或項目管理系統等。
*本文為DDI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注出處!
本文基于《2025全球領導力展望》調研數據,探討中國企業領導力發展資源的投入現狀及錯配問題,并提出優化建議,助...
重大的變革往往意味著重大的機遇。當下,制造行業想要抓住時代的機遇,需要系統性打造組織永續的力量,才能夠在整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