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許多培訓機構將線下課程轉化為線上課程,大量學習資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今的企業學習不是無課可選,而是課太多,選擇困難。再從知識的「質」而言,學員和企業也意識到,「純粹的知識輸入」或許并沒有太大價值。如果問題無法解決,或者內化成能力,那么再多的知識輸入也無非是為了彌補焦慮,對個人進步和企業發展沒有真正的價值。
可見,知識值不值錢,完全取決于會不會利用,真正能夠產生價值的是使用知識。那么,如何讓學員們真正能夠利用所學?
如同好的餐廳不生產原料,但提供服務:專業采購每日去市場上挑選新鮮食材,大廚根據時令對食材做出恰當烹調,侍者根據顧客需求營造宜人體驗……幫那些自己做不出米其林三星的食客吃出幸福、吃出健康。
在知識生產太多以致于過剩的年代,企業學習者也需要這種服務。試想一下,身為一名企業管理者:
當你面對日常工作中的種種挑戰一籌莫展,面對一堆管理課程望「課」興嘆時,會不會想要有人站出來為你指點迷津?
當你在學習過程中有困惑和不解時,會不會想要有人為你答疑解惑?
當你在實踐中遇到難題時,會不會想要有人給你輔導和建議?
現在,許多企業想要推動學習發展的數字化轉型,于是搭建平臺、購買課件,更發動企業內部的專家和經驗制作專屬線上課程,充實內容資源。
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僅止于此,就會發現效果不盡如人意。有些企業平臺是建起來了,內容也有了,但不說學習成效,就連最基本的參與度和完成率都保證不了,皆因空有平臺「開門迎客」,但對學員的學習缺乏設計。既然知識服務如此重要,企業的培訓發展部門要如何才能扮演好「學習服務師」的角色?
我們建議學習路徑的設計可從以下兩點著手:
「學什么」即根據學員的需求、痛點,對眾多學習內容和元素進行選擇與組合,幫助學員以最高效的方式,掌握自己最需要的技能。
「怎么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改變以往「重內容開發、重知識傳遞」的模式為「知識輸入與輸出平衡」的學習模式,把「實踐應用及相關輔導」融入每一個或長或短的學習旅程中。
舉例而言,DDI的領導力訓練營方案通過「微課學習」+「現實任務」的組合幫助學員邊學邊練;領導力翻轉課堂則是把課堂上的通識知識輸入轉移到課前通過自學完成,講師可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引導學員進行練習與反饋,這都是不同維度的學習服務。
即通過有效的線上運營手段來激發學員的學習動力,讓學員可以在繁忙工作之余,走完學習旅程,獲得良好感受。運營的方法和技巧,但值得注意的是,激發動力的運營無需花哨設計,更需要創意和用心。這里簡單分享一個案例:
在一個訓練營項目中,我們如常為學員的學習行為設置了積分,但更具巧思的是,該企業HR將學習積分和公司的公益基金聯動在一起,每當學員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獲得積分,即可從公益基金中提取一定數目的金額,捐獻給「山區女童助學」項目。于是,學員的學習不僅是自我提升,更與更深層次的公益意義聯系了起來,學員們的投入度大幅提高,學習完成率最終達到了100%。
學習路徑和學習體驗的設計,是「企業培訓學習服務」兩條最重要的支柱,兩者也與學習內容一起構成了穩定的鐵三角。
我們深知,「學習服務師」的理念并不僅限于在線學習。當疫情趨于穩定,企業學習的線下元素會逐漸重回舞臺。
而當手中可打的牌變多,如何組合線下與線上元素,用混合學習(O2O/OMO方式)服務學員的發展需求,將成為企業人才發展下一階段的重點。
*本文為DDI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注出處!
本文基于《2025全球領導力展望》調研數據,探討中國企業領導力發展資源的投入現狀及錯配問題,并提出優化建議,助...
重大的變革往往意味著重大的機遇。當下,制造行業想要抓住時代的機遇,需要系統性打造組織永續的力量,才能夠在整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