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大國脊梁,是綜合國力的標志,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也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制造業總體規模占全球1/3,已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形成了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發展優勢。但「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問題仍然突出,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勢在必行。與此同時,由于地緣政治與國際貿易挑戰,走出去、向外布局以擴充市場份額、降低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是大勢所趨。展望2024年,整個中國制造業在歷經千帆,并經歷了經濟與全球環境的搖擺后,未來的發展之路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DDI總結出制造業的四大趨勢,這四種趨勢無不體現出制造業在矛盾與搖擺中閃轉騰挪,不斷探索前路。
在過去的兩三年里,出海成為了諸多制造企業的戰略關鍵詞?!鸽p循環發展格局」、「一帶一路」、「區域全面伙伴關系協定」等政策支持,鼓勵中國企業借助自身優勢,開展高附加值,高水平的海外拓展。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兼具技術先發優勢和生產成本優勢的新能源汽車是中國企業的出海先驅,也是借助國內更早熟的市場環境,培育結構性技術優勢,繼而出海開拓的一個范本。至此,中國制造業開始初步揭開逆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全球化新模式。
逆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全球化新模式,不僅包含面向海外市場的銷售,也需要中國制造業構建全球制造基地,實現本地化或區域化的生產、研發與供應鏈體系,從而縮短供應鏈,規避國際貿易壁壘和政治風險,提高海外經營的靈活性和效率。
每當全球經濟衰退或放緩的時代,降本增效始終是伴隨著經營壓力而來的商業主旋律。然而一邊是開源與創新的緊迫性,一邊又是降本與削減的重壓。近年來,不少企業都在這兩項步調不那么兼容的舉措下步履維艱。
然而隨著數字化轉型進程的持續深入,數字化正在組織的生產、采購、營銷等多個環節提供了富有創新性的降本增效方案,并以此來替代單純的成本削減。我們也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努力借助生成式AI和數字化賦能,走出一條「價值創造型降本增效」的新路徑。
根據IDC最新發布的《IDCFutureScape:全球制造業2024預測—中國啟示》,到2025年,45%的中國頭部制造商將IT系統與生成式AI集成,從而將效率提高5%。到2028年,30%的中國頭部制造商將使用整合了主要供應商和客戶數字孿生能力的供應鏈編排工具,將供應鏈響應速度提高20%。
相較于過去市場主要聚焦于產品和成本評估,現今的全球客戶對供應鏈的ESG審核日益嚴格,對碳減排的要求不斷提升。因而低碳與減碳開始正式加入到商業決策之中,并成為重要決策標準和競爭優勢。與此同時,伴隨全國全行業雙碳目標落實,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開始通過降碳提升品牌價值。
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2027年可能會超過煤電,成為最大的電力來源。在過去的12年中,光伏產業發展得到快速發展,光伏發電成本下降90%,儲能成本下降85%。中國新能源進入「平價時代」,也從供給側為企業的永續發展戰略提供可行性,讓低碳、減碳的商業土壤日漸成熟。
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于2024年初修訂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通過鼓勵、限制和淘汰產業目錄,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持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不斷引領產業向中高端躍升。確立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加快推廣應用智能制造新技術,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轉變。鼓勵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環保產業發展,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可以預見,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指引下,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將會進一步提速。而這種產業結構調整既影響著制造業各個細分行業的興衰與發展,也將加快整個中國制造業,在各大關鍵趨勢軌道上變革與前行的速度。
課題一:提升企業全球經營成熟度
制造業的全球化新模式不僅是面向海外市場的產品銷售,也需要中國制造業構建本地化或區域化的生產、研發與供應鏈體系。這種全球化新模式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工業化能力的輸出。這種工業化能力一部分由本國的早熟市場所培育,另一部分則迫切需要企業在出海同時構建起相對成熟的全球經營能力。
中國制造業過去在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的表現告訴我們,制造企業可以因為自己特有的優勢在國內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然而在進入全球市場時,很容易遭遇木桶原理,因為某一業務環節的短板,而給企業的全球經營帶來風險。
課題二:打造關鍵業務環節的人才競爭力
戰略的關鍵在于取舍,而取舍的關鍵又在于將優勢資源聚集在最有戰略意義的戰場。企業的人才戰略與業務戰略一樣符合這些規律。
從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有一些關鍵的業務環節(如全球營銷、全球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柔性化生產等)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影響企業的發展成效。企業需要在這些關鍵業務環節確立并重點補強關鍵崗位,通過關鍵崗位專業能力和人才競爭力的提升,打通這些關鍵業務環節的運轉,進而在業務挑戰和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關鍵崗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戰略相關:與企業實現未來的戰略密切相連
業務影響:崗位的表現好壞易構成成倍的業務影響
關鍵流程:崗位處在業務運轉不可或缺的關鍵流程上
關鍵技能:崗位上的人掌握企業發展的關鍵技能或資源
稀缺性:崗位的優秀人才在組織內外都十分稀缺
難復制性:勝任該崗位的人很難通過短周期內快速培養
課題三:以成長型人才賦能組織適應力
從大趨勢中不難看出,未來的制造業需要在變化中前行,在不確定性中創新,在逆境中學習。這意味著中國制造企業需要打造善于適應變化、有韌勁的組織;也意味著組織需要更多成長型的人才。成長型人才在不確定環境下展現出的堅韌不拔、適應力、創新力和成長性,將反映在他們參與的每一項業務工作與決策之中,并將為組織自下而上地注入活力和適應力。
企業需要持續帶有前瞻性地去發現組織內外的成長型人才,通過培養和激發這些人才的潛力,企業能夠更好地適應變化、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實現富有活力的發展。
DDI重磅發布報告「智能制造人才發展趨勢報告」,將以當前行業現狀為出發點,深入剖析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并探討這些趨勢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重點關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四大關鍵領域:新能源、新能源車、半導體以及傳統制造業,從行業挑戰到人才現狀進行全面的探討。最后,結合行業所面臨的挑戰,提出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和留用建議,并通過提供相關案例作為參考,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