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開放的不斷擴大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持續磨煉,我國制造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自201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國也從一個制造業極其薄弱的國家,一步步成長為制造業大國,但與制造業強國仍有一定的距離。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一直在不斷轉型升級,在本次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制造業仍體現出了一定的韌性;然而,在貿易摩擦日益頻繁、疫情逐漸常態化的形式下,全球化格局很可能會變得更加復雜且充滿不確定。因此,中國制造業仍需持續轉型以擁抱未來,尤其是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更需要持續發力,以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
1. 轉型升級,人才緊缺
與第三產業相比,制造業往往周期更長,投資更大,而且技術要求也高,屬于相對「難」做的行業,需要有充分的耐心才能獲得成功。因此一直以來,制造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充足。根據人社部所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100個職業》顯示,在這100個職業中有43個與生產制造相關,制造業人才缺乏狀況持續,「智能制造」領域缺工程度加大。
如圖所示,與全行業相比,制造業中基層領導者在大多數能力上的得分都相對較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制造業所面臨的人才緊缺情況。
2.能力提升,值得關注
對領導者來說,許多管理動作都需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對他人的影響來實現,但制造業的中基層領導者在「管理人際關系」和「影響他人」維度上的得分都相對較低,尤其在「管理人際關系」上與全行業分差較大,這將影響到領導力的有效發揮,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同時,制造業要持續轉型升級,實現深度的數字化轉型,無疑也需要更多的創新與變革,而制造業在「促進變革」和「推動創新」上的得分都相對較低,尤其是在「推動創新」方面,得分比全行業低出不少,值得關注。
但結合個性來看,制造業中基層領導者在「工作中的好奇心」方面,與全行業并沒有明顯的差距。因此,針對「推動創新」得分較低的現象,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如是否有開放的環境和氛圍來包容創新?是否有鼓勵創新的價值觀和激勵機制?是否有針對「推動創新」相關技能的充分賦能……
3.更明顯的「強計劃,弱決策」
與全行業類似,制造業的中基層領導者同樣展現出了「強計劃、弱決策」的共性能力趨勢,不過在「制定決策」能力上的得分相對更低,因此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結合個性來看,制造業的中基層領導者在「可靠性」方面的傾向略低于全行業;在「自信果斷」方面,他們表現出了更低的傾向,低分比例與全行業相比高出近6%——這些領導者常常會避免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做出決定,這可能會為決策權限下沉和決策能力的賦能提升帶來更多挑戰。
制造業持續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對制造業的人才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制造業的人才儲備卻并不盡如人意,也許我們可以從「引才」和「育才」兩個方面來看:
從「引才」來看
1)吸引更多人才流向制造業,對照人才市場競爭情況,調整人才的薪酬、福利結構,搭建有吸引力的內部職業發展通道,在滿足外部人才基礎需求的基礎上,讓他們看到更多的發展希望和成長的可能性,從而充實制造業的整體人才池。
2)考慮靈活的用工形式,對于緊缺的高端人才、專業人才,也可以考慮試點采用靈活的用工形式(如兼職、顧問等),突破地域、時間等方面限制,充分挖掘存量人才的「冗余價值」。
從「育才」來看
1)注重人才培養,善用多種內外部資源,通過搭建內部人才培養體系、與外部對口院校合作辦學等方式,自己培養適合企業發展的復合人才,盡量將人才的儲備提前化,夯實人才基礎。
2 )根據能力現狀來制定針對性的人才發展計劃,如上文我們所提到的,對制造業而言,「管理人際關系」、「推動創新」和「制定決策」都是值得關注的能力。雖然行業有共性,但每家企業的情況各有不同,因此,組織也需要深入分析自身情況,以確保人才發展計劃的有效性。
關于「中基層領導者十年領導力解碼」白皮書
DDI 重磅推出「中基層領導者十年領導力解碼」白皮書,探尋和分析了中國領導者的領導力評鑒數據,也結合了DDI英躍?的學習數據,以更深入、細致地分析中基層領導者的各項能力及發展情況,查看詳情。
*本文為DDI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注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