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曾經公開,自己每天看書6小時,且時間很少被會議所占據。這似乎與當下大部分高管的一天截然相反。當數字化工具讓人們可以無時無刻更方便地回復電子郵件,召開視頻會議時,所有人的時間和精力分配也同時在被「撕」得更加碎片。
為什么數字時代讓高管的成功變得更難?因為這個時代在一點點消磨忙碌的高管們深度思考的能力,讓高管用快速的本能判斷,替代有深度、有聚焦的思考模式。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向我們揭示,人的大腦有快與慢兩套系統。「系統1」依賴情感、本能、經驗迅速判斷,但「系統1」的快速決策很容易上當,任由各種喜好和偏見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深度分析和解決問題。這種深度思考比較慢,但不容易出錯,也更具有洞見。快與慢兩套系統此消彼長,一旦「快思考」模式打開,深度思考的開關就會被關閉。
數字時代的商業節奏,正迫使高管將自己的注意力在各種發散的話題之間來回轉移。繼而,深度思考的習慣被業務日常的慣性思維所取代。高管們看似效率頗高,然而緊鑼密鼓的日常其實卻是一種向現實的妥協。
高管的注意力總是日復一日地被諸多話題所牽引。因而高管們的日常往往處于「變焦」模式,而非「聚焦」模式。
——馬修·佩士 博士
DDI全球高級副總裁
《哈佛商業評論》在2020年5月最新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尋找一位良師益友作為談話伙伴,可以起到激發探索性思維的作用,從而解鎖深度思考的習慣,并讓深度思考更富有成效。」這一觀點與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到的「學莫便乎近其人」不謀而合。
大約2500年前,圣哲蘇格拉底就創立了一種促進深度思考的提問方式,被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詰問式)。在與學生柏拉圖的對話中,蘇格拉底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問一些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組織他們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夠清楚地表達出來。蘇格拉底方法向我們揭示的恰恰是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高管教練所應扮演的角色。
無獨有偶,在與蘇格拉底差不多同一時代的東方,大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國,向各國當權主政者就如何治國理政提供咨詢和建議。老夫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把提問和引導作為啟發對方思考的重要方式。
《論語》中記錄了這么一件事,魯國的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孔子說,政治其實就是正直,同時反問季康子,「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直接揭示了領導力的黃金法則之一:「正人先正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Lead by Example(以身作則)。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堪稱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高管教練」。
DDI認為,優秀高管教練應扮演以下角色:
傾聽者:盡可能不帶偏見地傾聽、理解
挖掘者:收集客觀且準確的信息,并確保深入談話重點
催化師:激發原本可能被忽略的想法和行動
第三方:坦誠以待,在需表達觀點時保持真誠
整合者:幫助連接想法和行動
引導師:提醒,以確保在應當行動時有所進展
除了個人成長之外,教練的過程必須同時服務于業務需求本身。因而,在開啟任何一段教練旅程之前,高管教練必須能夠清晰地回答,這段教練旅程的成功能夠為業務發展帶來哪些價值。
歸根結底,高管教練不應尋找一種可以應用于每一位高管的固定「套路」。教練應當聚焦于高管當下所面臨的特定挑戰,讓彼此的互動深入業務場景,去領會每一位高管所親歷的壓力和挑戰,陪伴找到前行的方向。
本文基于《2025全球領導力展望》調研數據,探討中國企業領導力發展資源的投入現狀及錯配問題,并提出優化建議,助...
重大的變革往往意味著重大的機遇。當下,制造行業想要抓住時代的機遇,需要系統性打造組織永續的力量,才能夠在整個制...